查看原文
其他

不到大四就实习:“未雨绸缪”还是“自我折磨”?

谷河传媒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文 | 陈婉虹 杨抒 钟宝仪编辑 | 李钏瑜


5月17日至23日,教育部将开展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届时,各高校每天要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会,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然而,除了应届生,还没毕业的学生们也为找到好工作,早早涌入实习市场。


凌晨一点多,李艺馨还在为实习单位写着紧急稿件。百家号、微博、微信公众号……一共12个号,全得由她去完稿、修改和排版。


她凌晨三点才上床休息,早上七点又起床上课。她坐在课室倒数第二排的角落,用立起来的电脑屏幕挡住老师的视线,半小时里睡着了三次。


哪知下午四点,实习部门的组长全盘否定了李艺馨熬夜完成的作品,并让她尽快修改出新的一版。她只好翘掉最后一节课,晚饭也没有吃,回到宿舍继续改。


深夜,室友们都已经上床休息,寝室里只能听见空调“呼呼”的运转声和李艺馨“噼里啪啦”的打字声,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漫长。


大三的她忽然觉得,这样一边上课一边实习似乎有点累。


事实上,在她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进入提前实习的行列。


提前实习,即大学生在学校规定的专业实习时间之前进行实习。面对一年更比一年难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大三甚至更早开展实习。


根据Mob研究院和实习僧联合发布的《大学生实习市场大数据报告》,2020年有45.7%的大三学生在实习网站上投递简历,相比2019年,增长了9.8%。

 


“大家都在大厂实习”


“一开学,发现大家好像都在实习,真的有被焦虑到。”杨诗瑜告诉谷河传媒。她就读于华南某高校传播学专业,今年大三。


2020年9月前,杨诗瑜要操心的只有学习。她每天呆在学校上课,有时泡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于杨诗瑜而言,未来很远,她暂时还不需要考虑。


大三开学第一天,“未来”到了。以猝不及防的方式,杨诗瑜“瞬间上了前线”。同学们开始在一起聊实习、聊工作,杨诗瑜听得心里发慌,“大家都在‘大厂’实习,我是不是也应该去找一份大厂实习呢?”


杨诗瑜开始在实习招聘平台上海投各知名大厂的运营岗。


通过内推渠道,她进入一家知名电子商务公司的面试环节。为此,杨诗瑜准备了两周,做下足足9张A4纸的笔记,每张的正反面都写满,睡前还在脑子里过微博、豆瓣、知乎应该有什么不同的内容投放策略。


然而面试当天,面对HR接连发问的“链条”、“边际成本”、“数据解读”,本应在几秒内作出反应的她脑子一片空白,只好乖乖说自己不知道,面试也很快结束了。与此同时,和她面试同一岗位的同班同学则轻松入职。



“为什么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每天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差别这么大?”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
那是让杨诗瑜身心俱疲的一个月,她经历了过去20年里最多最密集的失败。“大家都能拿offer,我却没有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真的特别地垃圾。”
她唯一能做的,只有继续投简历,然后咬紧牙关,在找到满意的实习之前,不给家里人打电话——她害怕自己一打电话就会忍不住向家人抱怨,而她不希望家里人为自己担心。
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往常十点就要睡觉的杨诗瑜,直到凌晨两三点都毫无困意,头发也大把大把地掉。她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会把自己活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自己这么差?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这么难?”

 


“我们招人更偏向于招那些有经验的”


事实上,“找一份好工作”在疫情影响下的确变得愈发艰难。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


因为疫情,用人单位招考程序延后,2020届春招与2021届秋招几近“撞期”,大学生就业一度面临“双届叠加”局面。加上还有大量选择回国就业的留学生,2020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21届毕业生人数预计突破900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难上加难”。


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公司招聘岗位数却呈下降趋势。2020年上半年,智联招聘平台新发布的大学生岗位数同比下降15.5%,而投递简历的应届大学生同比猛增62.7%,供需不平衡趋势更加明显。



网上流传着一条找工作的“宝典”:好工作都在秋招,而暑期实习对秋招至关重要,春季实习又是暑期实习的敲门砖,所以尽早找到好实习,就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好工作的大门。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某大厂的一位HR向谷河传媒透露:“我们招人更偏向于招那些有经验的,尤其是从大二大三开始就在我们这里实习的学生。”
她坦言,公司大多都希望新员工可以尽快熟悉工作。一直在相关岗位实习的求职者会更熟悉公司“调性”,从而可以尽量缩短“适应期”,但是这些要求其实是一种潜规则,并不会在招聘信息中呈现出来
不少学生为“增加”个人经验,从大二开始就开始毫无目的地投简历。
周乐之前听说“大厂实习经历可以为简历加分”,一直心心念念要找一份大厂实习。当她看到某大厂公益招聘项目运营的远程实习生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
然而,成为大厂实习大军中的一员后,周乐才发现自己似乎“被蒙了”,因为她发现这份实习的实质是“为这个项目推出的app增加日活跃用户,顺便在使用中测试它有没有bug”,类似于产品全面推广之前的用户调研,而不是真正参与项目运营工作。
项目推出的app很像“小猿搜题”,各年龄段的用户会在上面提问,而像周乐这样的实习生则负责解答。周乐每天都要在app上花费四到五个小时,以拿满答题积分,完成当天的任务。
每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相应的答题积分也不同。她需要随时守在app前,不断刷新,确保自己可以第一时间抢到简单且积分高的题目。因此,在实习期间,她去上课只是为了不缺勤;而更多的时候,她开始选择翘掉一些“不太重要又不会点名”的课程,好让自己专心抢答app上的问题。然而付出这么多,周乐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大厂“加成”。
“真的是毫无收获”,周乐对谷河传媒说,“课没听,实习也什么东西都没学到。”
实习期满,该公益项目依约寄来了实习证明。周乐一边怀疑这份实习证明的含金量,一边仔细地找了个文件袋把它装起来放好,“谁知道呢?这个大厂的名头说不定还是有用的”。

 


“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


既然这些提前实习让同学们又累又没有实质收获,有些甚至还为此耽误了正常的学习,那为什么大家还争先恐后地投简历、抢实习机会呢?周乐对谷河传媒说:“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只好看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要是学校有这样的讲座或者咨询会就好了。”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陶建杰教授向谷河传媒谈起这种现象时,认为提前实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大四会要求必须完成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他强调,同学们要多在学校里汲取养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标,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大数据与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何凌南向谷河传媒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决策困难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否则人们会更容易做出选择


岑晶所在的某一本院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只讲“一些大而化之的理论和技巧”和简历、面试的一些注意事项,最后用鸡汤故事给学生们打气。同学们走出教室后,该看书看书,该玩游戏玩游戏,“一切似乎毫无改变”。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老师对学生‘自我定位’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上课还重要。”学校有义务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并配备一些相应的服务,例如开办讲座、课堂讨论、持续咨询等。“但这在高校的人才培养里面还是短板,不是没有,只是远远不够,需要所有老师参与进来。”陶建杰说。


*应受访者要求,除陶建杰、何凌南外,文中名字均为化名。*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 END -


运营总监 | 谢   婵
统筹编辑 | 陈星萌值班编辑 | 杨   抒

推荐阅读

大学生买基金,买的究竟是什么?

如何证明“我的论文是我写的”?查重套路防不胜防

跨界共学实验室 | 关于商业报道,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